本篇文章3983字,读完约10分钟

原ai金融学会作者ai金融学会 作者董遂平 编辑/王小玲 口罩没有共识 1月22日凌晨,在北京工作的兔子登上飞机,飞往家乡东部沿海城市。当她发现大多数乘客都戴着口罩时,她感到如释重负。但坐下后,她的情绪降到冰点:旁边一个男人不停咳嗽,没戴口罩。 兔子在一个微信群里求助:我包里的n95要不要给他一个? 为什么人们不在像地铁机场这样的空公共房间里戴口罩?这个话题在兔子的微信群里讨论了好几天。这个只有100多人的小微信群,三观高度一致,大家都在不戴口罩的情况下批评这种行为。 自从国内确诊人数超过400人后,网上也迅速流传了一段话:平时奄奄一息的同龄人群,这两天应该是买口罩的主力军,甚至不敢去看电影。小偷平时喜欢在家里转发吃麻辣烫得癌症,不吃大蒜,寿命减半等惊天动地的说法的七大姑八大姨。我再三叮嘱他们不要出门去人多的地方,记得戴口罩,还我们一句话:没事。 在朋友圈,年轻人以各种方式向父母表达抗议。比如,一篇震撼人心的疫情介绍,虽然内容与常规新闻类似,但全文中几十个感叹号显然更接近于平时家庭群体中流传的养生文章。 微博上,有一场战争。某互联网公司发布通知,要求从武汉回来的员工在家工作一周,其实是一种自我隔离。如有干咳、低烧或无发热,应报告。因为武汉有人觉得这个微博下全国都有点太挑剔了,这家互联网公司的ceo也在微博上开篇:你们武汉人早点关注不是更好吗? 事实上,正如这位网友所说,在疫情最严重的湖北省,当地人不经常戴口罩。 不是每个人都愿意戴口罩的。1月21日,北京某三甲医院,一名医生因未戴口罩被科室领导骂。你不为自己的健康负责,也为大家的健康负责。 对此,国家卫健委高级专家组组长钟南山院士在湖北调研后也提出,如果有医护人员患病,可以确认疫情可以人际传播,预防时不需要佩戴n95口罩。一般的外科口罩也可以防止大部分粘在飞沫上的病毒进入呼吸道。 数字/视觉中国 兔子下了飞机,就开始考虑要不要继续戴口罩。事实上,我的家乡几乎没有人戴口罩。许多回国的年轻人表达了同样的感受。 这些人发现自己在家乡是少数。 心为什么这么大 每年春节期间,逼婚都是亲子关系的敏感点,今年竟然成了面具。在一个群里,讨论如何说服父母戴口罩的时候,有几个90后难过得心都有那么大。 晚上,一个女生往群里扔了一个pdf:如何说服不听话的家长。内容很简单,就是告诉父母不注意防疫有多危害,姑娘还搬出了03年非典的资料。 信息不对称可能是父母和孩子没有面具的最重要原因。 临近春节,曹璐陷入了焦虑。父母希望她今年过年能去男朋友的老家。但是曹璐分析了一下他从网上得到的信息,那个地区新型冠状病毒流行的案例很多。高铁站这种人多的地方难道不应该多加注意吗? 事实上,截至1月21日24时,国家卫健委共收到13个省(区、市)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确诊病例440例,死亡9例,新增病例3例。 但家长并不在乎,甚至认为曹璐在电商平台疯狂购买口罩有点过激。曹璐后来发现,关键是父母获取信息的渠道和自己完全不同。曹璐知道疫情信息的主要位置是微博,经常和微信群里的一些朋友讨论。相比之下,父母亲人都很安静,而电视节目作为父母获取信息的重要渠道,能透露的信息却很少。 这种信息不对称阻碍了曹璐与父母的正常沟通。告诉父母没有任何意义。现在我祈祷一路平安。快速买了50个医用口罩。 和曹璐想法一致的年轻人不在少数。虽然他们在日常工作中忍受着最糟糕的夜晚,喝着最多的酒,但面对疫情的时候,他们肯定会买最多的口罩,戴在所有的公共场所。相反,在重大传染病面前,注重养生,讲求中医原理的老人,会淡淡地说没事。当他们的孩子劝他们戴口罩时,他们会诧异地问,为什么?没那么严重! 老年人心胸开阔是很多人的共同感受。有人说,这一届的老人,其实是以大大咧咧为荣的。父母没有我们这样珍惜生命的意识,真的没有活的那么精致。一个在长途飞行中长时间戴口罩的女人说,像我一样,在长途飞行中感觉不舒服的话,我永远不会摘下口罩。 两代人对疫情的理解不同。在老年人眼里,疫情似乎离他们的生活很远。然而,在年轻人看来,包括国家卫生和健康委员会高级专家组成员李兰娟院士在内的专家表示,老年人更容易感染新型冠状病毒。目前确诊病例多为老年人。 担心父母不重视这次疫情,在上海工作的小惠几乎每天都在苏北县给父母做思想工作,特别是出门要提醒他们戴口罩。 数字/视觉中国 1月21日下午,当全国新确诊惯性病毒数量超过291例时,小惠的母亲已经在药店安顿好了。她从当地药店抢走了十几包印有医用外科口罩字样的口罩。 一个小时前,小惠让她给自己买几个一次性口罩,特别强调医用外科口罩或者外包装上的n95字样。小惠催促妈妈上海已经没空了。如果有空,现在就去。为了完成女儿的任务,小惠的妈妈接到女儿的指示后,立即出门。 口罩虽然买回来了,但是我爸妈不肯戴。小惠的父母在县城开了几家店,每天抽时间逛商店。与他们接触的人数高于普通人。在和父亲的最后一次谈话中,小惠还是没有说服他。他爸爸最后没戴口罩就出门了。他说他不想在店里戴口罩,怕影响顾客情绪。 我老家没那么凶 1月17日,王宁在武汉老家给妈妈打电话,她今年过年不回家了,不然我可能过完假就不能正常回北京了。但说了这话之后,王宁明显感觉到了母亲的不屑。那天晚上,王宁的父亲听到王宁春节不回家的消息后,晚上十点多打了个电话回来,问我春节为什么不回家,谁不回家。 虽然王宁多次向父亲解释说不回家是为了安全,但他一再强调,我担心放假后被困在武汉。但父亲还是很坚决的回应,说回家,疫情在外面瞎传,武汉不严重。 王宁显然没有和父母就是否回家达成共识,更不用说戴口罩了。即使父母在武汉,他们仍然认为出门不需要戴口罩。 这种冠状病毒在外面可能很凶,但在湖北就没那么凶了,这里的人都不把它当回事。北京媒体人小金在湖北黄冈问母亲是否戴口罩,得到了类似的回答。其实她的老家离汉口站不到100公里。 小金妈妈也说她在武汉没戴口罩,回黄冈也没戴。只要她注意,经常喝开水,开窗通风,然后做好自己的卫生,不会有什么问题,不用那么害怕。 过了几天,小金听说妈妈要叫武汉亲戚回黄冈吃饭。她真的很焦虑。 专家的建议是,武汉人必要的时候不要乱跑。国家卫健委高级专家组组长钟南山院士建议,如果觉得不舒服,就不要在春运高峰出行。他还说,如果发烧要强行回老家的话,相关部门监测后要按照法律法规要求他们不要外出。这是提高预防水平,而不是简单的劝阻。 数字/视觉中国 国家卫生和建设委员会高级专家组另一位成员曾光也明确表示,现在不能去武汉,不能出来,就不能出来。 这是疫情爆发的第46天,全国许多地方新增新型冠状病毒数量开始进一步上升。人们有一种清晰的感觉,疫情正在加速,防控措施正在逐步加强。在当今交通发达的社会,疫情在该地区的传播速度远比人们想象的要快。 但似乎只要回到家乡,无论是山南还是海北,在家乡的口中,都是安全的。我们在山区。空的空气非常干净。你戴的是什么样的口罩?我们这边很好,完全好。 排除个体差异,在询问了很多海归之后,我们发现,与那些沉寂了几十年的地区相比,一些经历过公共安全事件的地方更加警惕。 也许十几年前的非典还在北京人的记忆里。早在几天前,北京人口密集地区戴口罩的人数就开始明显增加。首都机场的许多商店里,所有的员工都戴上了口罩。 一个成都女孩还说,父母打电话之前已经提前买了口罩。 这一次,武汉封城的消息让老家的人立刻警觉起来,大家终于不再把这个当回事了。 小进步 刘洋的父亲作为2003年参加非典防疫的一线医护人员,在1月22日凌晨给全家发了微信,提醒大家戴口罩。对此我有点感激。我爸虽然年纪大了,但是预防意识比我强多了。 前几天,王宁在武汉的父母终于给她配了口罩,但不是她每天电话劝说的结果。他们公司被告知,除了在单位报告疫情外,单位开始组织发放口罩,并强制员工佩戴。 1月23日上午,王宁再次打电话回家。我爸妈说没放假,今天还正常上班。他们感到平静,仍然不喜欢我浪费他们的时间。王宁再次告诉父母出门要戴口罩。 晶晶的父母决定戴口罩,这对于摔门的广西姑娘来说是一个胜利。从上海回家后,晶晶一直在说服父母出去戴口罩。在此之前,这样的劝说是温和的。直到1月22日中午,菁菁终于爆发了,和父母大吵了一架,摔门而去。 和父母吵架后,晶晶反思自己为什么这么生气。首先,对她父母好。毕竟这一次老人风险高。但更重要的是,她说,戴口罩应该是目前不难达成的公众共识。只要每个人都戴口罩,病毒的传播就可以大大减少。 数字/视觉中国 如果所有人都能比十年前更快地戴上口罩,这一次可能会被视为抵制整个社会在新型冠状病毒方面进步的标志。就像最近几天很多媒体比较香港和武汉在防疫方面的差异,还不如小题大做。 我们今天比十年前更容易得到口罩。各大电商平台,近日陆续出台政策,要求平台商家不得允许口罩涨价。如果你走在街上,你也会看到一些医疗机构正在免费发放口罩。 我们获取信息更加方便及时,很多媒体都设置了网页实时发布信息。从事媒体工作的刘黔南,每天都往家庭群里扔链接,让大家都能看到数字的上升。1月23日上午,她发消息提醒七姨八姨做好防疫工作。我知道。我不用去人多的地方。出门一定要带口罩。看到这个回复,她竖起了一排大拇指。 更重要的是,今年的年轻人对戴口罩更认真了。对他们来说,戴口罩只是一个很简单的行为,这个轻松的工作可以让社会变得更好。对他们来说,如果不愿意做这点小事,也可能意味着这个社会没有未来。 这次爆发带来了无数的遗憾和疑惑,需要总结。但是90后或者一些现实中的人的愤怒和纠结,很少体现出我们社会的团结,因为很多人不仅仅是为了自己,甚至是为了家人,这可以算是这场疫情中的一些动人的进步。 (应被调查者要求,兔子、曹璐、王宁、小金、刘洋、晶晶为假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