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296字,读完约3分钟
中国新闻社,北京,8月29日:双城记40年,深圳和香港不应该只有你和我
中国新闻社记者邢毅
【/h/】深圳近日迎来经济特区成立40周年,正式进入无庸置疑的一年。在一江之隔的香港,舆论不仅钦佩邻国史诗般的发展奇迹,也反映和担忧香港的竞争力。
事实上,害怕被超越在过去并不是什么新鲜事。从2018年深圳gdp超过香港,到2019年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勾勒中心城市,再到深圳承担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任务,香港内外都不乏对东方之珠未来发展角色的思考。
但是,如果只关注深港关系中的郁亮情结,难免会盲目。在《双城记》的40年里,不仅仅是你追我,更重要的方面其实是这40年来两地的融合,相互学习,互惠互利。根据这个逻辑观察,外界可以看到深圳经济特区40年发展对香港意义的全貌。
短短40年,深圳经济特区完成了从小渔村农业发展,到低端制造业代工,再到以科技创新挤进全球高端制造业链条的不断升级。无论是前期的资金投入、规则的确立、环境的塑造,还是后期竞争力的培养,香港的商界和专业人士始终扮演着领导的重要角色。
【/h/】同时,在深圳转型为创新创意之都的过程中,香港本土产业逐步完成了从工业贸易向金融服务业的转型升级,国际金融、贸易、航运中心地位稳步稳定。在民生和市场方面,随着粤港澳大湾区一小时生活圈交通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深圳日益成为土地稀缺的香港可以依托的战略纵深。可以说,深港40年的合作可谓是相互依存,相互成功。
最近,观察家们总结了深圳的成功之道,大体包括坚持市场化改革、正确处理政府与市场、民营企业与国有企业、自主创新与对外开放的关系等不懈努力。但对香港来说,我们应该看到深圳在40年的历史中所表现出的脚踏实地、沉着冷静和勇于创新的精神。事实上,深圳作为中国改革开放的前沿,从来没有比香港少过疑惑和争议。从上世纪末资本姓社会争议不是特别大,到新世纪以来麻烦不断,面临几个发展瓶颈,深圳通过改革和务实取得突破,进而获得宽容、平等、多元的社会发展氛围。香港自开放以来的发展历史也证明,城市自身的地位和作用永远不会一成不变,只有勇于改革、开放包容、与时俱进、抓住机遇,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h/】以人工智能、5g、大数据、物联网等为代表的新一轮产业革命。正在加速它的进化。深圳和香港作为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国际专利申请排名中的顶级创新基地,前景广阔。香港作为国际金融中心,可以继续为科技企业上市融资提供服务;深圳作为世界级的高等教育中心,仍然可以靠自己的人才、科研实力和国际视野支撑。同时,深圳也可以利用自己的市场和快速的商业转化率,为香港科技人才提供就业和资源。但除了产品供应,区域协同创新体系的建设也非常重要。如何使前海效应不断溢出,实现地理边界突破、要素循环,在一国两制下更大范围内促进法律与知识产权保护制度的趋同,关系到深港合作的高度。
在过去的一个世纪里,世界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特别是美国在经济、科技等领域不断向中国靠拢。观察家认为,外部形势的变化要求中国牢牢掌握创新和发展的主动权。深港要进一步携手融合,成为中国应对当前形势、发展创新、塑造双循环格局的重要力量。(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