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4718字,读完约12分钟

上了大学,你还没有做好“出走”的充分准备。毕业后,你将偿还你作为一名海军陆战队员被抢走的时间,可能很难扭转你人生低谷的职业生涯。所以在美国留学最重要的部分就是在“补缺年”复读。

一方面,他们花了几百万送孩子出国留学,却花掉一半积蓄,一事无成;另一方面,他们是留学中介研讨会的噪音,是越来越多的美国、澳大利亚和欧洲大学的黄脸。你觉得出国留学怎么样?如何留学不“出轨”?

留学=提升实力=年薪百万还是一事无成??面对巨额留学投资,毕业归来,工作环境低迷,你是否觉得留学是一个“陷阱”?出国留学该怎么办?

不合理的出国热情让很多能力差的人试图通过出国留学来提高自己的社会地位。她认为,知识和技能不足的外国学生即使接受了海外教育,也会被竞争激烈的就业市场淘汰。

选择留学更多的是接受不同的教育,了解不同的文化,而不是功利的“镀金”。所以在出国留学之前,一定要综合评估学生的适应能力、学习能力、沟通能力,当然还有家庭的经济承受能力。

美国学者薛也有同样的看法:

留学,尤其是赴美留学,已经渗透到中国普通中产阶级的生活中,甚至年收入30到40万的家庭都会拿出100多万的资金送孩子出去读书。这种留学潮已经持续了很多年,也出现了最初的回流。在美国四年,怎么去怎么回,一无所获,挥霍了父母一生的积蓄。这种情况屡见不鲜。

我来详细引用一下2014年9月《晨报》的报道:“如果你花几年时间留学,投资100万到200万,如果你只有3000到5000元的月薪,你宁愿呆在家里,也不愿意出去打工。”

请看几个具体的例子:

“熊先生于2009年前往澳大利亚昆士兰州的一所大学学习金融。去年本科毕业后,他回到上海。他已经在家一年了。昨天是他回到上海后的第11次招聘会。除了参加招聘会,他还在网上找工作,但一年中很少有双方同意的工作。要么你自己不看重企业,要么单位不看重我。有几个工作是双方都看重的。招聘单位提供的月薪不超过4000元,最低也只有3000元。'

对于这样的薪酬待遇,熊先生说,我绝对不能接受。他告诉记者,在过去的四年里,他的家人已经支付了他120万元的学费和生活费。月薪3000元到4000元,别说还本金,连利息都难以支付,只能用于日常生活开销。我月薪的底线是5000元。'

与熊先生同时前来应聘的张先生,毕业于美国某大学,回国一年零两个月。毕业前,他同时在美国和中国找工作,但一直没有找到合适的工作。期间他申请的单位几乎都是月薪不超过5000元的。张先生说,如果月薪不到5000元,他暂时不会考虑工作。

海归除了找工作,大部分都住在家里,上网,看电视,睡懒觉。毕业于美国一所学校的张先生告诉记者,起初他很想找份工作,但在多次尝试失败后,他有点气馁。现在我一般早上90起床,然后上网,玩电脑,见朋友或者午饭后找工作,一般晚上12点以后睡觉。'

最初,苏女士在中国学习化学工程。在亲戚朋友的指导下,她去英国的一所学校读了一年金融专业的研究生。今年年初回国后,她呆在家里,因为她没有一份满意的工作。睡懒觉、上网、见朋友成了她的人生三部曲。但是,她也担心自己努力学习多年后,会把英语忘得一干二净。"

这样的事情越来越多的出现在我们的生活周围,暴露出出国的盲目性。据报道,近几年来,在美国读本科的人大多站不起来,毕业后很快就会回来。这说明留学作为移民策略的失败。那么,这些海归有没有在国内领先的优势呢?返海现象已经持续多年,不再是新闻。然而,随着每年出国留学人数以两位数的速度增长,这种情况只会越来越糟糕。

那么,值得出国留学吗?

当然可以。但是要看怎么出国留学。

我们老留学生享受留学的好处。当然,在我们那个年代,大部分人都是拿着满满的奖品出去的,家里也没花多少钱;另外,学校给的生活费相对于国内亲戚朋友的工资来说是一笔很高的收入。当然不存在赔偿的问题。

但是,今天站在“有经验的人”的立场上回过头来看,假设那一年我们没有拿到所有的奖项,那么一切都是我们自己掏钱,投入了200万人民币。从现在的收获来看,只算经济账还是值得的。但是,如果你每个月拿不到5000海归,花100多万出国留学,那无疑是亏了生意。

上面早间新闻报道的现象印证了我前不久提出的一个观点:留学是一种风险投资。风投可以赢很多,但是风险也很大,一定要看机会,不看兔子不撒鹰。因为风投不是无休止的烧钱,而是要求在一定时间内产生收益。到期没有结果,钱就白烧了。

中国留学热,尤其是美国留学热的症结就在这里:大家都在随风争先,没有对风险和回报进行详细客观的分析,对留学辍学率、毕业后就业率、起薪等信息一无所知。就像赶着去竞购已经被哄抬的股票,心里抱着无限的期待,最后没有跳水。

那么,如何才能合理确立留学策略,尽可能保证这笔教育投资的回报呢?其实这个道理很接近股市的逻辑。在一个理性的市场中,想要保证买股票的回报,就必须看买股票的企业的表现。如果企业能够有长期、稳定、优秀的业绩,你的投资就会有巨大的回报。如果企业辜负了期望,你很可能会损失惨重。

留学的投资对象是自己的孩子。这和股市投资有明显的区别:父母的钱首先包含巨大的情感投入,很难客观评价自己的血肉。你要告诉那些希望自己的孩子是成龙,女人是凤凰的父母,他们的孩子不是对的,对方转身走开,他们根本听不到真相。

我不是想阻止父母投资孩子。无法阻止。除此之外,父母对子女教育的投资意愿对整个社会都是有益的,这是一个值得推广的价值。所以,只要有条件,出国留学还是有必要的。但是,如何让留学变得更有价值,让孩子学到东西,有优异的表现,不用回国内为月薪5000元发愁?这是一个重要的实际好处,无论是从父母的角度还是从孩子的角度。

然而,在这个显而易见的问题上,我经常无法与学生和他们的父母交谈。在过去的一年多时间里,我为许多在美国学习的高中生提供了学术指导,包括一些被美国大学录取的学生。辅导了一段时间,我很坦白的告诉你:你还不够好,准备再出去一年比较明智。即使你已经被美国大学录取了,一般也可以延期录取。当你有实力去的时候,你就会有出色的表现和伟大的未来。

不幸的是,很多人被说服了,没有一个人接受我的建议。有的家长很淡定,觉得我的合理。留在美国,当然要听听在美国大学教书的人的建议。但孩子们决心不干:所有的学生左拥右抱,还有很多不如我的人都走了。为什么我要留下来“复读”留学?在这方面,父母不能打孩子。此外,父母自己也对这个新想法持怀疑态度。结果,千千数以千计的家庭在出国留学上做了“风险投资”,最后决策的竟是17、18岁从未见过世面的年轻人。哪个企业能挺过这次操作?

如果你翻翻国内关于海归的报道,你就会知道:有多少海归回来没工作几年,或者只有一份很低收入的工作。以我个人的经验,如果出去四五年,哪怕对美国有一点点肤浅的了解,写故事,写分析,也能赚很多钱。为什么一个月赚不到5000块?《经济学人》前几年报道过,外企中高级人才紧缺,往往因为招不到人而发展不起来。

我在中国和美国做生意的朋友也说,在美国找一个有能力的人比较便宜。国内这样的人很少,很难找到。他们有一种稀有的商品可以住,两天就换了工作。这些现实与海归找不到工作的现象形成鲜明对比。说到底,不是没有机会,也不是过了四五年没有回来。

为什么四五年内在外面学不到技能?因为我出去的时候准备的不够充分。我们这一代人之所以能成功留学,是因为有奖学金门槛。能过这个门槛的人,学习准备相对比较充分。如果他们百里出一地,从别人手里拿到马赛中马,自然会赢更多。所以即使我们这一代人把过去拿到的奖学金都退了,他们出国留学也会赢很多。

现在这个门槛没了。更有甚者,美国大部分大学财政困难,抢着来中国抢家长学费,甚至降低录取门槛。比如一个sat平均成绩超过1900分的学校,会接受只有1400分以上的中国学生!一个普通学生去外国用一门自己都不懂的语言和美国学生竞争怎么可能赢?

语言还是其次。中美教育体系有着巨大的反差。中国学生从小学毕业到高中,一路刷题,除了检查选项几乎没有能力,脑子也麻木了。我辅导的学生,有的通过了托福100左右,sat 2000左右,进入了30到40之间的“名校”排名。但是,如果让他们写读书报告,他们根本写不出来,或者在不知道的情况下全部抄下来。上了飞机才知道美国大学很多课程都不是刷题,期末还要交一份读书报告或者学期论文,很严格。而且我还没写一篇像样的散文。怎么习惯这样出去?

比较深入的干货文章,学习英语方法,夏令营游学,小升初,雅思托福,新概念英语,留学规划,欢迎关注:烤鸭学校

所以,我多次劝学生和家长:如果你给一个企业投资一两百万,难道你不想先看看企业的业绩,然后才能有所动作吗?如果你在留学上投入那么多资金,不就要先确定自己做了什么吗?我一点都不确定,所以我甚至不知道我出去后的学业是怎样的,所以我不急着出去,也不急着回来。既然回国才几年,那为什么不在出国前先去留学这几年呢?你一两百万的投入,只能吸收今年美国大学提供的教育的30%;如果一年后出去,同样的钱可以吸收70%。这一来一去,就是40%,就是几十万的价值!为什么我们不能等?

其实连高考的同学都知道这个道理。高考复读的火爆在于多准备一年的实际收益太大。你愿意冲进一所不知名的普通院校,还是愿意再奋斗一年进入北大清华?选择很明确。在美国学生中,也有类似的倾向,只是因为国情不同,价值观不同,表现形式不同。

我已经介绍过,年轻的美国人喜欢在高中毕业和大学之间插入“空缺少的岁月”。他们往往会要求录取他们的学校推迟招生,然后花一年的时间,在没有作业和压力的情况下,充实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进入高等学校,以保证自己进入大学后能更有效地吸收那里的养分。美国大学教育成本飙升,家长往往希望孩子在上大学之前更加成熟。

中国高考学生经常复读。美国高中生希望毕业后能有“空缺乏岁月”的经历。为什么在美国留学的中国学生会拒绝这些?事实上,在美国学习的中国学生比前两个群体更需要这样的时间,而没有文化、语言和教育体系的障碍。我就称之为“补缺年”。

因为这不是高考的复读,不是没完没了的复读题,而是用来填补中国中小学教育与美国大学教育在语言、文化、学习等方面的巨大差距。这往往不够一年。即使是优秀的学生,至少也要准备一年。

具体来说,这种“补缺年”可以放在大学录取之后,即推迟录取,根据大学的课程要求进行为期一年的有针对性的准备,尤其是在文科中语言文化障碍比较大的领域。美国盛行通识教育,就算学理工科,这些文科课程也是不可避免的。正是这些课程一再成为中国学生的“杀手”。

但在我看来,更好的办法是推迟考试和申请,专心学习英语原著和文章,体验用英语吸收知识的快感。当你停不下来的时候,你自然有强烈的出国留学动机。这时候花几个月时间加强考试,马上就会有成绩。出去学习更容易适应。

“补缺”的另一个好处是培养孩子的职业道德。父母通过这样一个“补年”给孩子传递了一个强烈的信息:你想出国可以,但一定要在一定程度上做出必要的努力。否则就没必要出国留学了。如果你想早点离开,你应该更加努力。闲着没事就别担心看着别人走。教育不是消费。一岁到十八岁的父母都不配为你的留学烧钱。这种家长设定的“入学门槛”,会大大提高孩子的学习成绩。

俗话说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育是长期投资,不可能顺势而为,偷工减料。

上了大学,你还没有做好“出走”的充分准备。毕业后,你会偿还你抢了当海女的时间,你一生的事业可能很难逆转。所以在美国留学最重要的部分就是在“补缺年”复读。然而,在中国留学的热情中,这个环节几乎完全缺失。这是教育资源浪费的核心原因。

编辑:关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