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5058字,读完约13分钟

昨天(29日),在北京某大学教学楼的走廊里,艾滋病毒感染者李伟推开门向外走去。

11月27日,在红丝带之家,一名大学生志愿者正在接听一名艾滋病患者的电话。

为了方便不想暴露病情的艾滋病患者丢弃药瓶包装,红丝带屋有专门的药瓶回收箱。

11月27日,地坛医院红丝带屋文化墙上挂着一件艾滋病t恤。

11月27日,北京地坛医院红丝带屋。两名大学生志愿者正在整理印有“守护天使”字样的志愿背心。

青年大中学生在艾滋病防治人群中不再是“微不足道”的。最近,权威机构的一份研究报告反映了专家的担忧。

12月1日是世界艾滋病日。近日,中国疾控中心性病艾滋病防治中心主任吴尊友透露,近五年来,我国大中学生感染艾滋病病毒的人数以每年35%的速度增长。青年学生中艾滋病的流行情况以性传播为主,以男性同性恋传播为主。截至今年10月底,中国已报告9152例15-24岁的艾滋病毒感染和患病青年学生。

新京报记者在北京几所学校进行的随机调查显示,90%的大学生普遍知道艾滋病的基本知识,但不知道如何妥善保护和预防艾滋病。

“男同性恋”的艾滋病风险

"在被感染的学生中,男同性恋占82% . "吴尊友告诉新京报记者,目前青年学生中艾滋病流行的性别以男性为主,男女比例为11:1;青年学生中艾滋病的流行情况以性传播为主,以男性同性恋传播为主。

一年级研究生李伟(化名)只是近年来不断上升的学生感染人数之一。

七个月前尘埃落定。

4月,在论文答辩的关键时刻,李伟接到了市疾控中心的诊断报告。艾滋病毒阳性,红海豹耀眼。之前的侥幸被证明是对自我安慰的逃避。

1月,李伟在朋友的建议下,做了初步的艾滋病病毒筛查试验。“我只是想抽血。”20分钟后,初步筛选结果下来了。两条杠在我面前闪过,我的脑海里出现了空·怀特。“我也不怪他。我只能怪自己。”现在李维已经接受了感染的事实。

李薇嘴里的“他”是去年12月旅游时认识的。2014年12月,成绩优异的李伟通过了几轮面试,成功被送到北京某大学考研。李薇很轻松地一个人去了南方,提前完成了他早就计划好的毕业旅行。

在预定好的青年旅舍里,李薇和一个男游客住在同一个房间。男生二十三四岁,自称从事销售工作,经常来南方出差。两个年龄相仿的年轻人在海的南北边聊天。“最后,我谈到了男女关系和性。好奇心的驱使下,李薇和对方发生了关系。”

“小旅馆很简单,没有准备避孕套,也没有采取安全措施。”再联系的时候,李薇已经收到了初步筛选报告。

李薇又打了电话,对方不再接。出于好奇,李薇在网上搜了一下对方的号码。自动弹出的网页显示对方是专门为男性服务的性工作者。

意想不到的麻烦,李薇很生气,但又无可奈何。"我没有确凿的证据报警。"李伟刚刚给对方发了一条短信:你彻底毁了我,但我希望你能照顾好自己,不要再伤害别人。

其实和李伟一样,男性同性恋传播艾滋病的比例也在逐年上升。中国疾控中心性病艾滋病防治中心的一组数据显示,在青少年学生艾滋病流行中,2008年至2010年,男性同性恋传播比例分别为59%至67%;2014年至2015年1月至10月,为82%。

截至今年10月底,中国报告15-24岁青年感染艾滋病病毒9152例,占全国感染人数的1.6%。

“混乱的社交圈”渗透进校园

根据权威机构的调查,青年学生的感染发生在从高中到大学的过渡时期。吴尊友介绍,很多学生被大众利用。通过这种方式,社会上的艾滋病开始向高校渗透。在过去的五年里,中国大学和中学感染艾滋病毒的学生人数每年增加35%。

与李伟相比,张明(化名)看到两栏的测试结果时出奇的冷静。

10月4日或5日,张不记得初步筛选的具体时间了。艾滋病志愿者张海龙所在的非政府组织每天在马甸桥附近停放一辆汽车,提供艾滋病咨询和检测,并免费发放避孕套。每三个月,张明都会去验车验货。

唾液测试,20分钟就能得出结果。"测试显示有两条杠,疑似感染."张海龙看到很多感染者因为无法接受事实而崩溃,准备了很多话安慰张明。

“嘿,没什么!”四个小时后,张明语重心长地回来了,说他早料到了。张海龙对张明的“没关系”感到惊讶

“后悔也没用。都是自己做的。”一个月后,张明笑着讲了自己的经历。

大二的时候,张明开始和一个男人同居,但他并不认为自己是“同志”。

“虽然我不排斥男人,但是如果我不用那种东西,我就不会和他发生关系。”张明指的“物”是一种新型药物。

我第一次接触新药也是在大二的时候。张明去一个男性朋友家,对方拿出一种新药。好奇的张明接过来闻了闻。“我一下子就瞎了。”

“当我知道它的危害时,已经太晚了。”回想起第一次服用新药的好奇心,张明又清醒过来。

大学生沉默(化名)“被枪毙”源于他们混乱的“社交圈”。

早在初中的1994年,一个陌生人就默默听说过“基佬团”,但他并不在意。高中时有一个喜欢的男生,我默默的“彻底理解并进入这个圈子”。

直到大学默默开始频繁换男朋友。通常在一个交友网站,你先和对方默默视频聊天,闭上眼睛见面吃饭,最早认识三天。“基本上一个月就会和两三个人发生关系。”

换男朋友的时候,偶尔会听到圈子里的社交团体里有人在说“艾滋病”。知道同性性行为容易感染艾滋病,每次在发生性行为之前,都默默要求对方采取安全措施。一年前,他很安全,开始默默忽视,不再采取保护措施。

无法监测的感染者的再传播

去年世界艾滋病日期间,北京佑安医院和北京市卫生计生委等单位在三里屯发现,在接受检查的数百名大学生中,艾滋病感染率高达10%。

新京报记者调查发现,部分学生对自己是否感染艾滋病一无所知,在没有防护措施的情况下,仍然与人有关系;还有的继续和很多人发生性关系,明知自己感染了艾滋病。

经历了疾病的动荡之后,张明的心态出现了明显的裂变。

张明租的房子在北四环外,但是很久没回了,已经搬去几个男性朋友家住了。“这个家是几天,那个家是几天。”张明没有停止和人发生关系。“我不会告诉别人我得了艾滋病。”

感染后,张明自觉最亏欠父母,但他不会把自己在北京的生活告诉家人:“我父母的孩子还是以前的样子,只会变好,不会变坏。“在此之前,张明努力听话,是个好孩子,经常被老师和家长表扬。现在他只希望死前能给还在上小学的弟弟留点积蓄,算是对父母的孝顺。

北京性病艾滋病门诊和北京佑安医院感染中心主任张彤表示,从近年来在该中心接受检测的人群中可以发现,14岁至20岁的年轻人比例越来越高,14岁或15岁的青少年前来检测并不少见。去年世界艾滋病日期间,北京佑安医院和北京市卫生计生委等单位在三里屯发现,在检查的数百名大学生中,艾滋病感染率高达10%。

张彤说,佑安医院感染中心平均每年检查约1万人,其中许多人每三个月或六个月来检查一次。“来测试的人主要是高风险群体,如男同性恋者、双性恋者、多性伙伴和公共注射器吸毒者,其中男同性恋者占大多数。”

中国疾控中心性病艾滋病防治中心主任吴尊友告诉新京报,截至今年10月,预计有15个省的学生感染艾滋病人数超过100人,2013年这一数字为5人。“与其他群体相比,年轻学生感染人数上升最快。各省加起来,每年新增感染艾滋病的青年学生数以千计。”

隐藏在艾滋病阴影下的生命

从2003年开始,中国出台了一系列针对艾滋病患者的防治策略,基本实现了每个艾滋病患者和艾滋病患者都能接受健康管理和免费抗病毒治疗。然而,大多数感染者仍然选择隐藏生活中关于艾滋病的每一个细节。

读研后,有一天李伟在和同学聊天的时候提到了艾滋病。“有人说艾滋病快死了,大家都在说艾滋病的表现。”李薇想站出来反驳,但又怕被发现。“我现在被感染了,不敢改正。”

每次去地坛医院取药后,李薇总是把药箱扔在医院垃圾桶里。这也是大多数艾滋病患者采取的“自我保护措施”。李伟曾经看到过一些病人把药丸换成事先准备好的药瓶。

“生活中有很多好奇的人,别说扔掉药瓶了,人们可能会搜索药丸上的字母。”李伟把药锁在一个特殊的抽屉里,以防万一。

根据抗艾滋病治疗的疗程来看,一旦服药,漏服或晚服的风险极高。李薇特意带了个智能手环,每十点准时摇一摇。吃药的时候,李维会关门。偶尔有同学遇到他,会心虚地说自己是“服用助眠剂”。

学校里感染艾滋病的人不得不用谎言来保护自己的内心秘密。

小张在中部某省的一所大学读书。按照要求,他需要每隔一段时间体检一次,但是学校所在城市的体检还是要收一定的费用,而北京是免费的。

为了省钱,小张选择来北京体检。“向辅导员请假,谎称自己有肝病,需要检查。”小张也给他手机设置了闹铃。每次到了,他都很快偷偷把药拿走——药盒和药瓶在北京已经扔掉了。

小张努力融入集体,和同学一起吃饭,玩英雄联盟,晚上学习,但还是被吓坏了。有一次听说学校要体检,小张脱口而出:“要抽血吗?”小张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多次问记者:“姐姐,你上大学的时候抽血了吗?”

萧无法想象被人发现后的生活。“我不想被视为‘另类’”。

感染者在就业歧视下不敢读研

目前国家公务员体检包括艾滋病检测,禁止聘用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北京地坛医院团委工作人员陈子亮表示,不仅机关、事业单位、央企、大型国企参照公务员录用标准,直接导致很多感染者被“标准”拒之门外。

在他感染艾滋病后的前两个星期,躺在床上,就业是李薇最重要的问题。

从事自然科学,就业仅限于对口专业。根据过去的做法,科研机构和接受其专业的机构在就业时接受艾滋病毒检测。

再优秀的我也为这次考试感到惋惜。

已经走到读研的李伟对于放弃读研犹豫不决,因为出来可能会碰壁,不如毕业后再找工作。“我真的回不了老家了,所以开始学习新技能。”

陈子亮已经联系了许多在工作中被感染的大学生。“感染者的身份对他们的工作影响很大。一是导致就业面窄,二是工作起点低。”

据悉,目前我国公务员体检包括艾滋病检测,禁止聘用艾滋病患者。陈子亮介绍,不仅政府机关、事业单位、中央企业和大型国有企业参照公务员招聘标准,这直接导致许多感染者被“标准”拒绝。

对此,原卫生部艾滋病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戴笠教授直言不讳地表示,用人单位相关就业标准公然违法:“违反《就业促进法》、《艾滋病防治条例》以及中国加入联合国后签署的艾滋病相关公约。”

陈子亮介绍说,许多大学生毕业后只能选择做销售工作、开店或在私营企业工作。“就业标准限制了感染者的就业,降低了感染者事业的起点。”陈子亮承认,许多人只能从底层做起,有些人可能事业有成,但他们属于少数。

戴笠透露,他已经联系了一名感染者来起诉雇主,但所有的诉讼都以失败告终。

艾滋病防控的校园尴尬

新京报记者在北京几所学校进行的随机调查显示,90%的大学生普遍知道艾滋病的基本知识,但不知道如何妥善保护和预防艾滋病。高校有预防艾滋病的讲座,连他们都尴尬只有七八个学生参加。

在北京的一所大学里,红十字学生协会希望将同伴教育扩展到每一个班级。“但与学校谈判的结果是不允许的。学校的态度是强制每个班开始类似的培训,不能要求所有学生都对艾滋病防治感兴趣。”李总统直言不讳。

中国农业大学学生会负责人表示,他们会在艾滋病日前后拉横幅、发传单、讲课,但这些效果并不明显。学校社团有时会自发形式讲课,但50多名学生很难参与。中国青年政治学院校医院的一位健康医生说,学校每年都会在艾滋病日开展活动。"通常,一场预防艾滋病的讲座只吸引七八个学生来听."

有大学生社团曾经想在预防艾滋病宣传中制作一些大型图片,吸引更多的人参加,怕学校过不去,因为社团的前领导曾试图在学校大规模发放避孕套,被学校提醒要“收敛”。

《艾滋病防治条例》要求大、中学校将艾滋病知识纳入相关课程。但记者调查了中国农业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中国青年政治学院、中央民族大学、首都师范大学等五所高校,发现都有“性教育”课程,但专门的艾滋病预防课程却很少。

吴尊友建议,面对学生的性教育,要建立从小学到大学的完整教育体系。“在小学阶段,你应该开始学习基本的性教育知识,如男女性别差异;到了中学,要学会男女沟通和自我保护等普及教育;在大学阶段,从各方面建立起一套完整的个体差异的咨询体系。”

“所有学校都开展各种形式的艾滋病性教育,有讲座、第一堂课、选修课、必修课等。”吴尊友说,只有性教育的知识是扎实的,学生在一定情况下会做出正确的判断,比如有性的要求。(记者侯润芳实习生刘思伟陈光杨淑媛)

编辑:侯兴川


29403154,.青年学生染艾调查:8成是男同 感染者就业面狭窄,.2015-11-30 08:26:23,.204198,.侯兴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