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4716字,读完约12分钟
2009年4月2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视察淮安周恩来纪念馆时,要求党政干部学习周恩来的男子汉风范:“先做人,后做模范共产党员,再做革命家。”几句话,一步一步,给了我们一把揭开周恩来人格魅力的钥匙。我们常说,一滴水可以反映太阳的光辉,一件小事可以反映一个人的性格和灵魂。周恩来的人格魅力体现在很多方面,这是一个说不完的话题。在这里,笔者想以周恩来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中的一些小事作为他人格魅力的缩影和见证。
家庭教育树立人格魅力
家庭是一个人的第一所也是永恒的学校。周恩来一生崇尚友爱,这与他的家庭作风、家庭教育和三位母亲的教育密切相关。三个母亲对他性格的形成和教养的提高影响很大。
周恩来的生母石湾是清河(今淮阴市)省长万青璇最喜欢的女儿。她的本名是“冬儿”,排名第12位,家人都叫她“十二姑”。她外貌漂亮,心地善良,性格开朗豁达,敢于破除陈规陋习。虽然她不识字,但从小就经常和父亲出去做官。她的父母特别愿意带她去参加各种社交活动。
因为婉家聪慧、贤惠、细致,所以他在家的时候就主持婉家的家务。与的父亲结婚后,他开始掌管周氏这个大家庭的一切事务。周恩来的曾祖父周蟠龙,早先是县长的吹捧者,晚年被任命为杨珊巡抚。周蟠龙死后,周恩来的叔叔周一义在奉天的一个政府办公室里做“主稿”。“主稿”属于中低层人员,收入有限,对家庭的支持很少。周恩来的父亲周毅可以在外面做一些文书工作,没有钱养家。周恩来的两个叔叔:易奎残疾,干一英年早逝。在这个破败的大家庭中,周恩来的母亲石湾成了顶梁柱。通常周家经济入不敷出,就要典当借钱;亲朋好友的婚丧嫁娶,喜庆喜人,一定要出来招待;大家庭中亲属之间有矛盾,需要调解纠纷...这些都需要万的存在。所有的事情,即使再难再难,都可以迎刃而解,只要邀请到“十二姨”。后来,万在处理这些烦心事的时候,经常带着心爱的儿子来。久而久之,母亲开朗率直的性格,果断解决问题的能力,处理家庭事务的精明,无疑对周恩来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
的养母陈是他的小姑姑。因为他的小叔叔得了肺结核,没有儿子,周恩来被他的小叔叔收养了,他的小婶婶成了周恩来的养母。陈出生于一个书香门第。从小就能写会画,诗词贯通。他很早就在学术上启发了周恩来。陈教他阅读和背诵唐诗,并告诉他历史和故事,这使他“听了一整天”。正如周恩来自己所说,“没有我母亲的教育,我不会渴望学习。”“这样的家庭不能不影响我的想法。一个人童年的影响往往在他的思想和生活方式中长期存在。”。由此可见,周恩来作为一个孩子,不仅在家庭中受过良好的传统文化教育,而且接触到了社会上新的思潮,对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不到一岁时就收养了陈。因为陈没有奶喂他,他雇用了20多岁的蒋氏,在他年轻的时候给当护士。
姜江出生在一个农民家庭,勤劳善良,周恩来一直叫她“姜妈妈”。江的母亲也真诚地把当成自己的儿子。她不仅给周恩来喂奶,还经常带他去菜地种瓜种菜。她用自己的言行向他灌输了劳动人民淳朴的感情,教会了他很多书本上学不到的知识。
周恩来热爱劳动,对学习农业知识感兴趣。他经常跟着江的妈妈在小花园里种菜、除草、浇水、捉虫子。江的母亲总是不厌其烦地回答他的各种问题,以满足他的好奇心。她还告诉周恩来村里的农民是如何耕种土地的,以及人们在没有牛的情况下拔犁背对天空面对黄土是多么困难。在长期的交往中,江勤劳善良的母亲从小就为普及了许多农事和农村野史,给他留下了难忘的印象,并潜移默化地培养了他勤劳朴实的品质。这些经历不仅使和江母亲的心贴得更近,也使他体会到了底层人民的真实生活,感受到了劳动人民的勤劳和朴实,对他们产生了一种亲密而真挚的感情。
有一天晚上,在淮安东岳庙附近龚的家里读书,天下着暴雨,蒋的母亲冒着大雨去接他回来。周恩来却不答应,只说:“江妈妈,你路上脚滑,要不我陪你走!”就这样,他们互相帮助回家了。后来,在天津南开学校读书时,蒋的母亲居然借高利贷到南开看望他。两人相见,抱头痛哭。虽然当时忙于学生运动,但他还是在天津陪了江的母亲五天;临行前,他让四叔给江妈妈买票,给她几十块钱。几十年后,曾担任国务院总理的多次从老家北京打听江的母亲及其后人的情况,并深深怀念这位养育自己的护士。
以诚待人,善于团结学生
周恩来在南开学校读书时,喜欢交朋友。他说:“有朋友就有动力。”他还说,交朋友要“以德相劝,以纯真相见,以兄弟相待”。在校期间,他积极发起和组织各种学生团体,团结学生。其中,在他考入南开的第二年,他和他的同学张瑞凤、常策鸥发起的“重事业音乐团”是最具影响力的学生团体之一。
周恩来几乎把所有的业余时间都花在了会议事务上。在他的组织下,成员们参观工厂和村庄,举行时事讲座,举行辩论和讲座,讨论救国救民的原则。因为周恩来像对待兄弟一样对待他的同学,并以他的热情、智慧和才华为每个人热情地工作,学生们非常信任他,并团结在这个组织周围。“尊重职业俱乐部”成员人数从20多人逐渐增长到280多人,占学校学生总数的三分之一。周恩来本人在各种活动中锻炼身体,日渐成熟。
通常,在与同学的相处中,周恩来坚持对别人友好。据周恩来的南开同学张宏高说,1914年8月,周恩来和他是南开中学的室友。南开中学学生住宿是自愿的。周恩来、张宏高、常策鸥等。很友好,所以他们住在同一个宿舍,即新建成的西斋楼35号。早上六点半,学校按门铃。周恩来比其他学生起得早。为了不影响其他室友的睡眠,他总是踮着脚轻轻走。每天晚上10点,宿舍熄灯,他熄灯后自觉不开灯。他的一举一动都考虑到不干扰室友的休息。
周恩来不仅与志同道合的学生有着深厚的友谊,建立了简单的友谊,而且可以团结与自己有矛盾的学生参加各种活动。
1913年8月,南开学校发生了一件不愉快的事。那天是新生报到的日子。东北同学南和于培文来到的宿舍找老乡们玩。当他们听到周恩来的苏北口音时,他们一起喊道:“我的老乡家怎么会有蛮子南部呢?”当周恩来听到自己的声音不对时,他礼貌地说:“两位,请坐。”但是当我的室友,来自江苏和浙江的潘听到这件事时,她突然变得很生气,说:“你为什么这么有礼貌?他叫你小畜生,就叫他小屌!”楠石昊能咽下这口气,用拳头打潘时轮。一旁的眼疾手快,一把拉住潘,他躲过了这一拳。正在生气的双方激动起来,开始工作。周恩来迅速拉起架子,站在双方中间大喊:“我们都是同学,多谈友谊,不分南北。”正在这时,脸被南师浩一拳打了。但他没有反击。他还在战斗。后来同学们一个接一个不打了,就这么不了了之了。
此后,东北、江浙三省的学生之间一直在讨论战斗,形成了南北对立,影响了新社会的建立。想要双方都加入新社团,首先要说服江浙的同学。如何说服?周恩来沿着花园走了一会儿,终于想出了一个好主意,然后走向江浙一带商会会长高宝寿的宿舍。
周恩来进宿舍的时候,高宝寿问:“周恩来,作为江浙一带的会长,我问你这个副会长。你在东北读书,熟悉东北人。要不要帮东北人吃我们协会?”所有人的目光一起注视着周恩来。周恩来沉默了一会儿,诚恳地说:“我要组织一个新的社团,不取消社团,不分省界,自由组合,联系同学感情,弥补教育的不足,谁也不吃谁。”然后他接着解释:“家乡协会和新社区都是友好关系,一个是重视家乡的联谊,一个是重视学术娱乐,相辅相成,互不排斥,不存在矛盾。”有几个学生有点动心了,但他们还是问周恩来:“我们还没有和东北人算账呢!你被揍了,记得吗?你们副总还不当吗?”周恩来摸着他的脸说:“我没忘记这一拳。”然后他换了个语气说:“你非要打我我就这样打你?群殴是违反校规的。我愿意为你服务。至于要不要我当副总统,就看你了!不过我还是想劝大家不要用情绪,要以学术为主,团结同学。”
周恩来的宽宏大量感染了在座的江浙学子,他们都表示要正确对待新社会的建立。在学生们散去之前,周恩来谈到了加入新社团的自由原则。最后他说:“要建立的新社会是我们的社会。希望大家多谈团结,多讨论,支持团结的形成。”经过周恩来等人的紧张筹备和运作,南开学校新社团终于成立了。
周恩来南开中学毕业时,在《第十届毕业校友记录》中有这样一段记录:“温柔敦厚,最有感情,忠于友谊,一切朋友和公益事业都尽力而为。”这说明他善于在学校团结同学,热心帮助同学,和很多同学成为知心朋友。
关注群众,表达对人民的感情
周恩来的友好不仅体现在他的年轻,也体现在他未来的工作和生活中。在革命年代,周恩来为新中国的建立和发展付出了毕生的努力。他不仅是国家价值目标的积极追求者,社会价值取向的忠实实践者,也是个人行为准则的模范领袖,是人民心中最受尊敬和信任的共产党员之一。
周恩来曾写过一篇《我的修养要领》来阐明他的思想,其中写道:“永远不要脱离群众,要向群众学习,帮助群众。”
周恩来心里总是有很多人,他很少忘记他认识的人的名字和面孔。1957年,当他在上海会见30年前参加武装起义的工人时,几乎每个人的名字都能叫出来。三十年并没有冲淡他对普通人的记忆。人们惊叹周恩来非凡的记忆力,钦佩他那颗充满人情味的心。周恩来在文艺界有许多朋友。有一次,他和演员见面,想起了最后一次听到一个演员的孩子生病的事。这次见面,他问演员:“你的娃娃治好了吗?”一声问候几乎让演员落泪。著名电影演员张瑞芳说:“周总理惊人的记忆力来源于他对形势的深入了解和对群众的热情。”
周恩来把他对人民的爱彻底付诸实践,总是把自己作为一个普通人置身于人民之中,与人民同甘共苦。他在基层的时候,和工农一起吃饭,一起生活,一起工作;去剧院看戏时,为了不打扰群众,总是延迟入场,提早离场;他经常开车告诉司机,不要多按喇叭,怕白天造成行人紧张影响安全,晚上怕影响人休息。1956年7月,周恩来冒着酷热视察了一家钢厂。铸钢件车间,他问车间负责人,这里温度多高?答案是超过40摄氏度。周恩来说:我去过热带地区,那里的最高温度超过40度,但是没有你们那里热。所以他对陪同检查的厂长说:你要注意工人的疾苦,做好防暑降温工作。从那以后,钢厂的冷却风扇越来越多,工厂为工人设立了空调休息室,供应冷冻饮料,并向值班工人分发高温保健食品。
1959年1月,到广东从化看望病愈的邓,却发现温泉被干部疗养院占用,当地普通百姓难以享受。参观温泉小学时,他问:“孩子有洗澡的地方吗?普通人有地方洗澡吗?”负责人解释说:“因为经济困难,一直无法给当地人建一个澡堂。”周恩来很生气,批评说:“大家都知道洗温泉治病是好事,但是当地人世世代代住在这里,却不能洗温泉。你说,群众会怎么想?你建了这么好的房子让我们住在温泉旁边。我们可以随时享受温泉,但是温泉里的人不会洗温泉。我和小超在一起很不安。”“我提议一项倡议。所有去温泉的同志都会捐钱给当地,给温泉人建一个温泉浴室。我和小超一起带头,每人捐100块。”当地负责人看到后,赶紧说:“一定要想办法给群众建个卫生间,总理的钱不要捐。”“不是,这是我和小超送的小礼物。你必须接受。”回到住处后,周恩来让他的秘书送来200元钱,并坚持让负责人收下。1962年,当周恩来去从化开会时,他还记得为普通人建一个温泉浴室。他特意问当地负责人:温泉浴室好不好?群众满意吗?当周恩来得知一个拥有18个淋浴间的温泉浴室已经建成,可以同时容纳50多人时,他满意地笑了。
爱人,人们永远爱他们。虽然周恩来已经离开我们44年了,但人们经常想起他,谈论他。他们一提到他,就觉得亲切自然。周恩来总能给人爱和理解,他非常自然和得体。他以诚待人,以情换心,感动了整个中国,感动了全世界。他的人格魅力像灯塔一样照耀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
原文发表:《党史概论》,2020年第3期
编辑:侯兴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