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2048字,读完约5分钟

 -中华医学会影像技术分会、全国50多家医院一线临床工作者和GE医疗共同编撰的业界首个“MR售后服务专家共识”发布,涵盖了MR售后服务的质量安全标准及质控方法、临床扫描参数、数字化远程维护规范等百余项指标,全面提升临床能力

  -首次将数字远程服务与应用纳入服务标准之内,以提升医院效率,降本增效,加强医院智慧部署

  -6月起,“共识万里行,关爱百分百”千家医院售后宣讲培训项目正式启动,提升基层医师能力,并带领设备服务行业整体质量的提升

  2020年6月12日,北京——今天,由中华医学会影像技术分会、全国50多家医院的一线临床工作者和GE医疗共同编撰《GE 1.5T磁共振成像系统原厂售后服务专家共识》(以下简称:《共识》)正式发布。作为业界首个由设备终端用户主导的售后规范准则,《共识》明确了 GE 1.5T MR系统售后服务的范围与标准,广泛覆盖了质量安全标准及质控方法、临床扫描序列参数、数字远程服务规范等百余项指标,以保证设备达到原厂设计的性能指标,助力提升医院临床能力和患者体验。“共识万里行,关爱百分百”千家医院售后宣讲培训项目也于今日正式启动。未来一年内,GE医疗将携手数十位专家深入基层,培养更多影像科技术人员,提升设备服务行业的整体水平。

  中华医学会影像技术分会主任委员付海鸿表示:“医学精准,影像先行;影像精准,技术先行,而技术的精准需要明确的规范标准指导。因为磁共振成像本身的复杂性,同时各级医疗机构,尤其是基层医疗机构影像技术人员流动较大、培训不及时、不到位,加之售后服务一直没有统一的标准规范可遵循等问题,设备性能稳定性、图像伪影、噪声、成像质量等问题一直困扰着一线的影像工作者,更影响了患者的精准诊断与及时治疗。GE医疗是第一个敢于将详尽全面的服务标准拿出来的影像设备企业,广泛接收专家的评估和临床验证、并且请广大的用户用这个标准来监督自己。非常赞赏GE医疗能率先跨出这一大步。”


图注:(中华医学会影像技术分会主任委员 付海鸿)

  GE医疗中国副总裁、客户服务业务总经理郑杰明表示:“作为医疗设备的头部企业,GE医疗有责任推动用户与同行向更高质量、更安全和更智慧的服务‘金标准’看齐,驱动行业建立一个全面覆盖品质备件供应、专业技术支持、智能临床管理与人才培养的服务体系。《共识》将把标准重点聚焦在医护工作者和病患的体验之上,并把范围延展至整个设备周期,从服务质控的角度推进精准医疗和智慧医院的落地实施。未来GE还将携手医院和协会制定3T MR、CT等设备的服务规范共识,让更多患者受益。”

  从2019年开始,GE医疗非原厂售后服务的百家医院进行了磁共振设备巡检,帮助客户进行设备检测、隐患排查和临床应用培训指导,并在这一过程中发现了因维护不当产生实际问题:以一家二甲医院为例,预估每月平均扫描1,000个部位,累计会发生200例左右因磁场均匀度差而导致的伪影,100例左右因参数设置不当而产生的伪影,总计占到总扫描量的30%左右,而伪影会掩盖病灶或模糊图像,带来潜在的漏诊或误诊风险。同时,因为缺少定期维护或维护不当所造成的系统宕机、线圈信噪比等问题,会大幅影响扫描速度和效率,每年会为这样规模的一家医院至少造成数十万元的损失。

  为此,GE医疗联合中华医学会影像技术分会参照NMPA的《医疗器械使用质量监督管理办法》《医用磁共振成像系统检测规范》等国家技术规范,结合GE的质量标准与一线临床专家、工程师的实际经验,打造出一套完善且具有实操价值的标准体系。从临床的角度,《共识》明确了头颅、腹部、 膝关节、乳腺部位21个序列的参数标准,将磁场均匀度、线圈信噪比、制冷系统性能、涡流校准性能等十余项影像指标进行了量化规范;从质控的角度,对维护人员的资质与技能、维护所使用的工具、备件和维护的响应速度等进行明确要求。

  青岛市西海岸新区人民医院放射科应用规范化服务后的MR扫描对比

  左侧的图像,对比度差,脂肪抑制不够均匀,血管不够亮,图像的噪声比较明显。

  右侧图像。对比度高,脂肪抑制均匀,图像细腻。结构显示清晰。

  值得一提的是《共识》首次对远程数字化智能服务制定标准,将智能前瞻预判性维修、远程预防性维护和远程诊断维护的范围、渠道、响应速度、网络传输以及保密安全性等都进行了规范。特别在后疫情时代,智慧系统已经成为医院的基础设施,更为规范化的智能设备服务也将功效“前移”,成为医师精准诊断,医院高效、安全管理的重要武器。《共识》中规范化的智能服务包括:

  -智能服务系统代替人工进行7*24小时自动监控设备运行环境和磁体制冷状态,如遇预警发生,预警信息和解决方案可自动推送至医生的微信端,快速指导设备恢复。

  -远程资深工程师定期远程巡检和设备保养,帮助医护人员早发现、早解决潜在故障,让设备不停机、不宕机,也为维修和患者扫描争取时间;

  -微信、400热线和软件报修的多重渠道布局,如遇故障可让医生迅速连接上服务系统——或远程完成修复;或迅速确诊问题制定维修优选方案,指派送附近工程师并同步订购备件,有效缩短停机等候。